概述
伏羲,古代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中國醫藥鼻祖之一,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與女媧同為福佑社稷之正神,是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并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關于伏羲的神話傳說。
伏羲神像廣泛應用于相關廟宇及景區景點,其中以伏羲故里為最。其中以甘肅天水市和河北新樂市為最,據說伏羲出生于天水而活躍于新樂,故而兩地都以伏羲故里為稱。
成就貢獻
伏羲有神圣之德,團結統一了華夏各個部落,定都在陳地,封禪泰山,從歷代典籍的記載看,伏羲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創立八卦,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蘊含的“天人諧和”的整體性、直觀性的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原點。
- 教民作網用于漁獵,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同時教民馴養野獸,這就是家畜的由來。
- 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
- 始造文字,用于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形式。
- 發明陶塤、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
- 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為后代治理社會提供借鑒。
材料與造型
伏羲雕像一般使用石材或黃銅制作而成,石材的選擇非常的多,包括但不限于:漢白玉、砂巖、花崗巖等等;銅像常結合著色、彩繪、鎏金等工藝制作出不同的效果。只是不論是石雕像還是銅雕像,伏羲像大都頭長鹿角、手持八卦鏡,長須、肌肉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