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號八大山人,清初畫壇“四僧”之一,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寧獻王朱權的九世孫子。寧王改封南昌后,歷代子孫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陽王七世孫。其祖父朱多炡是一位詩人兼畫家,山水畫風多宗法二米,頗有名氣。父親朱謀覲,擅長山水花鳥,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謀垔也是一位畫家,著有《畫史會要》。朱耷生長在宗室家庭,從小受到父輩的藝術陶冶,加上聰明好學,八歲時便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山綠水,小時候還能懸腕寫米家小楷。
朱耷六十歲時開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題詩作畫,他在署款時,常把“八大山人”四字連綴起來,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樣,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畫家,風格與乃兄相近,而且還要粗獷豪放。他的書畫署名為牛石慧,把這三個字草書連寫起來,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對滿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們兩兄弟署名的開頭,把個朱字拆開,一個用“?!弊?,一個用“八”字。這樣隱姓埋名,可謂用心良苦。朱耷晚年常住在南昌城內北竺寺、普賢寺等地。僧友澹雪為北竺寺方丈,與朱耷交誼很深。澹雪亦善書法,性格倔強,后來因觸怒了新建縣令方峨,說他“狂大無狀”、被抓進監獄,死在獄中。澹雪死后,北竺寺不久被毀。這段時間,朱耷外出云游,訪友作畫,畫作頗多,這是朱耷創作旺盛時期。最后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蓋了一所草房,題名為“寤歌草”。當時詩人葉丹曾作《八大山人》詩一首,描寫他在這里的生活情況,“一室寤歌處,蕭蕭滿席塵,蓬蒿叢戶暗,詩畫入禪真,遺世逃名志,殘山剩水身,青門舊業在,零落種瓜人?!敝燹蔷褪窃谶@所草屋中度過了他孤寂、貧困的晚年,直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