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學習,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82—1885年在維也納綜合醫院擔任醫師,從事腦解剖和病理學研究。然后私人開業治療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夢的解析》,被認為是精神分析心理學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標志著精神分析學派最終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獎。1936年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38年奧地利被德國侵占,赴英國避難,次年于倫敦逝世。
主要理論
潛意識論: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包括意識和無意識現象,無意識現象又可以劃分為前意識和潛意識。
精神分析方法:要研究潛意識現象,但是因為潛意識本身不能被直接認識,所以必須通過一些獨特的方法才能對它進行研究。
本能理論:在弗洛伊德的理論體系中,“本能”是指人格的推動性或者動機性的驅動力量,是身體內的刺激的源頭。
人格理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建立了心理學史上第一個系統的人格理論,包括人格結構和人格發展兩個方面。
焦慮論:精神分析是最早研究焦慮的心理學理論,弗洛伊德認為焦慮是自我在感受到威脅時提出的一種警示。
后世影響
傳統的精神分析屬于本我心理學的范疇,有些心理學家雖然對自我有獨到的見解但并沒有把自己的理論系統化,唯獨弗洛伊德是自我心理學的奠基者,哈特曼在此基礎上創立了自我心理學體系,艾里克森則是當代自我心理學的最大理論權威,把自我心理學發展成為畢生發展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