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朱震亨,元代著名醫學家,因其故居有條美麗的小溪,名“丹溪”,學者遂尊之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故而世稱“朱丹溪”。朱震亨醫術高明,臨證治療效如桴鼓,多有服藥即愈不必復診之例,故時人又譽之為“朱一貼”、“朱半仙”。他先習儒學,后改醫道,在研習《素問》、《難經》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訪求名醫,受業于劉完素的再傳弟子羅知悌,成為融諸家之長為一體的一代名醫。
主要成就
朱震亨以為三家所論,于瀉火、攻邪、補中益氣諸法之外,尚嫌未備滋陰大法。力倡“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說,創陰虛相火病機學說,申明人體陰氣、元精之重要,被后世稱為“滋陰派”的創始人,著有《格致余論》、《局方發揮》、《丹溪心法》、《金匱鉤玄》、《素問糾略》、《本草衍義補遺》、《傷寒論辨》、《外科精要發揮》等。
主要影響
朱丹溪提出了“相火論”,“陽有余陰不足論”及火熱證、雜病的證治經驗,對明、清醫學的發展有很深刻的影響。后世醫家在養陰、治火、治痰、解郁等方面的成就,與丹溪的啟發是分不開的。明代諸醫家,如趙震道、趙以德、王履、戴原禮(即戴思恭)諸人,均師承其學。另有虞搏、王綸、汪機、徐彥純等亦接受其學術思想,甚至遠傳海外,為日本醫學家所推崇。由于此,丹溪所創之學說被發展成一個學術流派——丹溪學派,朱丹溪則成為這個學派的倡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