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牌坊是門洞式紀念性建筑物,是封建社會時為表彰功勛、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的,又名牌樓。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屬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
石雕牌坊則是以石材雕刻制作而成的建筑結構,常用的石材有大理石、青石或花崗巖等。
起源
牌坊是從漢闕(漢代建筑)發展演變而來,到了唐、宋時期已幾近成熟,到明、清時期,其制作工藝則已登峰造極,并從實用性衍化成為一種紀念性建筑,被廣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標榜榮耀,昭示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等。不僅置于郊壇、孔廟,還用于宮殿、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點、交叉口、橋梁等處,景觀性也很強,起到點題、框景、借景等效果。
另有一種說法是牌坊的原始雛形名為“衡門”(一種由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梁構成的最簡單最原始的門)。唐代時期,我國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內被縱橫交錯的棋盤式道路劃分成若干塊方形居民區,這些居民區,唐代稱為"坊"。"坊"與"坊"之間有墻相隔,坊墻中央設有門,以便通行,稱為坊門。后來因為門沒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這種形式,于是百姓逐漸地稱這種坊門為牌坊。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稱呼,老百姓俗稱它為牌樓。其實牌坊與牌樓是有顯著區別的,牌坊沒有"樓"的構造,即沒有斗拱和屋頂,而牌樓有屋頂,它有更大的烘托氣氛。但是由于它們都是我國古代用于表彰、紀念、裝飾、標識和導向的一種建筑物,而且又多建于宮苑、寺觀、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長期以來老百姓對"坊"、"樓"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后兩者成為一個互通的稱謂了。
分類
按照形式劃分:“沖天式”,也叫“柱出頭”式,這類牌樓的間柱是高出明樓樓頂的;“不出頭”式。這類牌樓的最高峰是明樓的正脊。
按柱子的數量分:一間二柱(單門牌坊)、三間四柱(三門牌坊)、五間六柱(五門牌坊)等
按樓層分:一樓、三樓、五樓、七樓、九樓等形式。
按制作材質分:木牌樓、琉璃牌樓(用黃、綠琉璃磚嵌砌壁面)、石牌樓、水泥牌樓、彩牌樓(一種臨時性的裝飾物,一般用杉桿、竹竿、木板搭成,頂部安裝五彩電燈泡,色彩繽紛)、銅制牌坊等。
按照建造意圖劃分:寺廟牌坊、功德牌坊、百歲坊(也稱百壽坊)、節孝坊(貞節、孝道)、標志坊(標志科舉成就的)、陵墓牌坊等。
按應用場所分:街道牌坊、廣場牌坊、公園牌坊、景區牌坊、小區牌坊、農村牌坊、寺廟牌坊等等,一般都至于道路入口或大門。
分布與發展
老北京的牌樓比別的城市多。元大都時,全城分為五十坊,明代分為四城三十六坊,清代分五城,但坊沒變,這也是北京牌樓多的一個原因。
蘇州街巷中也多立牌坊,可惜解放后大量拆除移建。
皖南徽州地區,牌坊是與民居、祠堂并列的聞名遐邇的建筑,被譽為古建“三絕”,幾乎成了徽州的標志。古徽州享有“禮儀之邦”美譽,原有牌坊一千多個,現尚存有百余個,形態各異,被譽為“牌坊之鄉”。
現代城市建設中牌坊則多被用為有傳統特色的標志物,建于風景區或街區等入口位置其中粗制濫造、比例失調者眾多,但也不乏精美壯觀的成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