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鼎,是古代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被后世認為是所有青銅器中最能代表至高無上權力的器物。在周代,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征、國家的重寶,后來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用料
古人用的鼎都是鑄銅的,稱作青銅鼎。
現代雕塑廠家繼銅鼎之后,演變出石雕鼎,只是以鼎的形來表達鼎的意,同樣可以用于焚香,但不再是飲食用具。
又因銅雕或石鼎造價相對較高,一些小的企業或場所無法采購,故而又多出一種玻璃鋼材質的鼎雕塑,這種玻璃鋼材質的鼎可以通過噴漆實現仿石、仿銅效果,看上去跟石鼎或銅鼎沒有任何區別,而價格相對要低很多。
發展歷程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即是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后,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
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征、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
秦代以后,鼎的王權象征意義逐漸失去。以后,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中國從夏代開始進入階級社會,而象征國家政治權勢和軍權、神權的青銅制造業,完全為貴族所壟斷,這些青銅器的制造均是以貴族的意志、需要和審美意愿為依歸。中國青銅器歷經20多個世紀的發展衍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 初期:夏代——由于銅的冶煉工藝尚不成熟,且材料難得造成現今所出土的夏代青銅器種類稀疏,至今為止出土的夏代青銅器是“乳釘紋爵”。
- 盛行期:商代——此時的青銅器體形厚重,造型規整,紋飾華麗,體現出一種獰厲之美。例如:司母戊方鼎、獸面紋方鼎、乳釘紋方鼎、克鼎、子龍鼎等。
- 成熟期:西周——春秋時期古人發明了“失蠟法”“分鑄法”“錯金銀”技術,使得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造型更加別致、繁復。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時期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征。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
鼎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 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
鼎和其它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種類劃分
根據制作材質分為:石雕鼎、銅雕鼎和玻璃鋼鼎雕塑;
根據造型分為:圓鼎和方鼎;圓鼎一般為三足兩耳,方鼎一般為四足兩耳。
寓意與應用
古時候,鼎是國之重器,是皇權的象征,是權力的代表,延續至今依舊有這方面的寓意,故而廣泛應用于法院等場所;
另外,鼎在我國遠古時期就出現了,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縮影,鼎文化也就成為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所以鼎還是中國文化的象征,鼎雕塑也因此廣泛應用于學校校園、博物館等文化場所。
鼎,還有一言九鼎、言重九鼎的意思,適用于企業,代表誠信;
鼎,還代表鼎盛、春秋鼎盛,故而也用于城市廣場,是一個城市繁榮昌盛的象征。